防疫措施优化、存量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以及今年的低基数效应,明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且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我国有望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然而,去年初我国也曾出现经济探底之后的强劲反弹,但下半年下行压力重新显现。如今面对重来一次的机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在明年实现更多补偿式增长。
对困难与挑战要有充分的估计
现在回过头来看,2020年底对于疫情持续冲击的估计有所不足。当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对2021年经济工作的基本定调仍是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
(相关资料图)
去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8.3%。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肯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提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大循环、双循环堵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然而,好景不长。受国内外疫情演变影响,去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7.9%。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求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2021年底2022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即便如此,去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仍加速回落至4.9%和4.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于2022年经济发展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挑战早有预判,但现实仍超乎预期。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性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内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有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只是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依然出人意料。今年初以来,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激进紧缩、国内疫情散发等此起彼伏,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承压。3月29日国常会议指出,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局势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今年5月底以来,国家出台了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及其接续措施,却难阻年内经济二次探底,全年实际经济增速远低于预期。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指出,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3年经济反弹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一方面,为弥补前些年经济增长不达预期的损失,更好实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年应该按照“三稳”要求尽可能争取实现更快更好的补偿式增长,而不能“小富即安”。另一方面,对于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不能低估。一是疫情防控新阶段的经济正常化路径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二是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央行紧缩,包括今年底日本央行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明年或进一步演绎成为“金融+实体经济”的冲击;三是多年低增长加剧经济脆弱性,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风险任务更加繁重;四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动荡,“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的负面影响逐步释放。
明年经济总体回升并非“囊中之物”,还是要从最坏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具体实施中,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按照六个“更好统筹”的要求,未雨绸缪、见招拆招,认真化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保持宏观政策对经济修复必要的支持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当年底,针对市场对经济反弹、政策退坡的担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
实际情况是,去年,财政预算赤字率3.2%左右,实际执行结果为3.1%。虽然下半年政府债券融资由上半年少增13417亿元转为多增203亿元,但是基建投资由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7.2%转为全年仅增长0.2%,显示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快发行并未变成实物工作量。年底,M2和社融增速分别较上年底回落1.1和3.0个百分点。从2020年四季度到2021年四季度,宏观杠杆率连续5个季度环比下行。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今年从年头到年尾,中央一再督促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应出尽出、应享尽享,5月底和8月底还分别出台了新的一揽子稳增长及其接续措施。全年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从某些方面看已超过了2020年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时期,宏观杠杆率连续3个季度环比上行。若无如此力度的宏观政策支持,今年经济恢复将会更弱。
尽管预期明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但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要求,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特别是在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后面,没有像2020年底那样再提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宏观政策立场较今年更加偏向积极。
明年继续“放水养鱼”乃明智之举。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纪疫情冲击、百年变局演进等内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即便明年我国经济增速能达到5%左右,仍属于多年低增长之后的恢复期、补血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新冠疫情三年给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和消费者投资者信心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如果完全依靠经济自我修复,很可能会事倍功半。
近日,财政部领导表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主要体现在: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机构,加大重点领域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央行领导则表示,明年货币政策总量要足、结构要准,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这给了市场“定心丸”。
当然,经济工作目标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明年将更加考验宏观调控的艺术和技巧,既要防过早撤梯、经济偏冷,也要防刺激过度、经济过热。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就业和物价变动情况。若出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预期,如何平稳实现政策转向也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今年底的债市动荡就殷鉴不远。
给经济休养生息创造友好型市场环境
去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除国内外疫情反弹、国际供应链中断外,还遭遇了房地产、平台经济、教培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冲击。下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663亿元,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83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少增5000亿元,企事业单位少增1.33万亿元。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其中,在“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还专门提及“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会后,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特别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都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既要避免合成谬误,即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也要防止分解谬误,即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提振市场信心无疑是明年经济工作的焦点和难点。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针对近年来民间投资持续低迷,本次会议在部署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工作时强调,针对社会上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企业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为民企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此外,会议还要求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既包括慎重出台紧缩性的新政策,也包括对实施中的老政策适时评估,适度调整实施力度和节奏。克服低基数的“数字幻觉”,维护市场友好型的政策环境,让经济休养生息,是我们从以往经济工作中汲取的一条重要经验和教训。当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仍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同时,又要恪守政策上不折腾、不添乱之底线,关键还是要按照实践是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即人民满不满意来把握。
稳预期不仅靠说,更要靠做。归根结底,要通过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兑现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才能真正重振市场信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